會員登入
註冊會員

閱讀筆記:最後一次相遇,我們只談喜悅

閱讀筆記:最後一次相遇,我們只談喜悅

最後一次相遇,我們只談喜悅

暫代性質的圖檔

  • 原文作者:達賴喇嘛, 戴斯蒙·屠圖, 道格拉斯·亞伯拉姆  
  • The Dalai Lama, Desmond Tutu, Douglas Abrams)
  • 譯者: 韓絜光
  • 出版社:天下雜誌

摘要:本書源於2015年達賴喇嘛和屠圖主教一次難得的會面,兩位最受全球矚目的宗教領袖:達賴喇嘛以及屠圖大主教,以慶生為理由,兩人在印度達蘭薩拉相聚五天,見面當時兩位領袖皆已高齡,因為外在因素、自身年齡健康因素,預期這也許是兩人此生最後一次相見。但在這五天當中,兩位暢談大家最關心關於「喜悅」的問題。兩位智者共同體認,人生無法免除必然的苦痛與心碎,但是若能懷抱喜悅而活,即使困苦,也不會變得冷酷,雖然心碎,也不會因此崩潰。

快樂無法外求,喜悅是一種面對世界的生存方式。

書中除了兩人時而幽默逗趣,時而深刻感動的對談,分享他們對人生的體悟與許多真實故事,也從探討喜悅的本質、結合科學實證分享跨越負面情緒的方法──嫉妒、恐懼、孤獨、焦慮、失去的苦痛等,到獲得喜悅的八大心靈支柱,分享他們穿越苦痛的智慧。同時列出他們日常安頓內心的功課,讓讀者也能練習感受喜悅。


這本書不屬於任何宗教、任何族群,這本書屬於你,你值得恆久的喜樂。

心得

看到這本書的第一印象,封面是達賴喇嘛及屠圖大主教的側臉,望著對方而笑,那笑容有種返璞歸真的感覺,打從心裡歡喜的感受!達賴喇嘛我之前雖聽過,但不太了解他的生平故事,而屠圖主教更是第一次聽到,然而從一翻開書開始,看到兩位智者,真誠、毫無保留交流互動留下的照片,兩人互相攙扶、牽著手談喜悅,珍惜這好不容易能聚首的時光,書中記錄了五天來他們把握時間,深談了永恆的問題「如何能喜悅」?分享如何穿越苦痛,重啟喜悅的智慧。


達賴喇嘛說:不論是什麼宗教(或沒有信仰)、什麼文化、背景,人都會希望離苦得樂,從存在的本質上,就可望喜悅與滿足」,「但很多有損喜悅和快樂的是,很多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。往往來自負面思考、情緒、有時則因我們不曉得自己的內心有何能力,也不懂得加以利用.....」這幾段話的內涵也與屠圖主教法一致。


書中提到達賴喇嘛的片段故事,從小在西藏布達拉宮長大,但卻因為中共政權迫使他流亡到印度,在印度政府協助下在達蘭薩拉生活至今,印度政府也協助逃亡到印度的藏人在當地建立西藏的學校、讓西藏的文化得以持續流傳下去。而屠圖主教則生活在南非,經歷種族隔離引起的衝突、主教運用自身的地位抵制南非,終於讓種族隔離落幕,歐巴馬總統曾說屠圖主教是南非的良心。即使經歷這些苦難,兩位智者都說:「重點不是發生何事」,而是「該如何正面看待這些事」,因此他們仍然能找到喜悅、平靜的內心狀態,這不是嘴巴說說淺淺的喜悅,而是經過逆境、壓迫和奮鬥後,從烈火中淬煉出來的。

有意思的是,兩位智者談的是「喜悅」,但卻不是輕輕地說要喜悅,就需要有:原諒、寬恕、轉念...等大道理,反而在這五天對談中,前半段先談到一般人認為無法喜悅的原因,包含:恐懼、壓力與焦慮;沮喪與憤怒;悲傷與哀慟;絕望:世界充滿痛苦;寂寞:沒有人不孤單;嫉妒:那個人又開賓士經過;苦難與困境:如何走出難關;病痛與恐懼死亡.....,幾乎會讓人感到不開心的情境都在這了,達賴喇嘛與屠圖主教,分別對這些情景討論該怎麼自處,讓自己能好過些,兩位智者分享了很多,在此我整理幾個我個人覺得受用的方式,若大家好奇還有沒有其他的方式,也歡迎大家直接閱讀本書喔。


1.「承認自己會痛」,接納自己內心真正的感受

這個想法我擺第一個,是因為過往我們常接受到對於負面情緒,不能顯露出來,例如嫉妒、沮喪....這些,所以我們常選擇忽略或是壓抑,以為眼不見為淨,做其他事就會好了,但其實只是埋藏到內心當中。當我們先正面接納後,很奇妙的我們比較容易用第三者的角色來看待自己的情緒,也較能讓這些情緒流動出去。


2.勇氣不是沒有恐懼,而是克服恐懼,卻仍感於行動。

恐懼與勇氣好像是對立的,但其實恐懼害怕是人類能夠生存的關鍵,若看到獅子而不感到恐懼,自然也不會做任何的行動保護自己,因此恐懼是一種保護機制。而遇到恐懼的情況時,若可以做出相對的行動,呈現出來就是勇氣。


3.如何克服慢性焦慮、寂寞、苦難

慢性焦慮應該是現代人常發生的狀況,因為生活壓力、競爭,擔心比不上別人,這些都可能讓我們產生不安、焦慮的感受,從心理學角度來研究,當我們遇到壓力的狀態,身體會產生相關的反應,讓我們可以準備「戰」或「逃」,這些感受是身體準備接受挑戰的反應,因此我們對壓力的反應才是重要的,大家可以鼓勵「壓力復原力」,把「威脅性壓力」,轉變為所謂的「挑戰性壓力」,思考這樣的狀況,我們能獲得怎樣的學習與成長。


另一個很重要的心態,兩位智者都認為,如果我們太看重自己,總是以「自我」為中心,也容易造成焦慮、寂寞,及不容易在苦難中平靜,學著多用「想想別人」的方式,遇到挑戰時,如果我們想著自己跟他人有何差異,就會變成「對立」,但若可以想想他人的立場,比較能跳脫競爭帶來的焦慮感受或遇到苦難時,不被苦難的感受困住。


喜樂八支柱:觀點、謙卑、幽默、接受、原諒、感恩、慈悲、付出

看到喜樂八支柱時,我第一個聯想到的是聖經裡提到的天國八福

馬太福音 5:3-10

 「虛心(或譯「貧窮」)的人有福了!因為天國是他們的。哀慟的人有福了!因為他們必得安慰。溫柔的人有福了!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。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!因為他們必得飽足。憐恤人的人有福了!因為他們必蒙憐恤。清心的人有福了!因為他們必得見上帝。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!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。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!因為天國是他們的。」

驚喜地發現,許多的觀點是都是相通的!

對我自己來說,會用來常提醒自己的三個是:

  • 觀點:多用不同角度來想事情,這也跟前面說的「想想他人」是同樣的道理,同時也能讓我們謙卑、幽默...我覺得這一個很重要!
  • 感恩: 在生活當中,遇到困難時常讓我們容易陷入缺乏的感受,容易忽略以擁有的一切,提醒自己珍惜與感恩身邊的人事物,讓自己穩定下來更容易有餘裕將困難化為挑戰。
  • 付出:接受他人幫助、接受他人好意,讓我們感到開心,但那種開心來自於外在,因此不容易長久,當我們能在任何景況下,都能付出關心、多點溫暖,反而真實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,帶來的滿足就是發自內心的喜悅。


告別時刻

結束五天以來的相聚,還是到了離別的時刻,即使是深具智慧的兩人,依舊有著對對方的依依不捨,因為知道這次離別只有上天知道還有沒有相聚的機會,兩位也說了:很難因為一本書,就讓大家變得都喜樂。苦痛與喜樂往往是同時存在的,這個世代看起來很有挑戰、仍有災難發生,但不可否人我們一直在進步(這與「真確」這本書作者看法一致),也唯有大家不斷學習、透過教育讓大家認識到真正的喜悅,來自自己的內心,以及實踐喜悅的八支柱,這樣人類社會會不斷的進步。看到這些對話紀錄、照片,也真讓我眼眶泛淚了!


延伸閱讀

閱讀筆記:哩賀:哇喜旺來  文章在此

閱讀筆記:與家人的財務界線  文章在此  




關注最新動態

關注Stella 生活手札,獲取最新的動態與資訊

發表您的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