會員登入
註冊會員

閱讀筆記:不消費的一年

不消費的一年,如何度過?

暫代性質的圖檔

內容摘要

作者凱特,原本有酗酒、習慣性刷卡消費的習慣,因此她經歷了戒酒、兩年還掉3萬美金信用卡債的經歷,正當她覺得可以更自由時,卻發現自己平均每月儲蓄率不到10%,又想不起來自己到底把錢花到哪,但她租屋處日漸累積的雜物,東西多到已看不到窗外的美景,也常讓她找不到東西,最關鍵的事就是「開罐器」,某個炎熱的夏天她想為自己做一份健康清爽的沙拉,想在上面添加黑豆,但翻遍了廚房(廚房也已是擺滿東西),櫃子裡有21把叉子,但就是找不到開罐器,最後只能被迫啃生菜。讓她意識到,她不想再這樣下去了!


如同前兩次戒酒、還卡債的經驗,這次決定執行:「一年內,都不買東西」,在一年後凱特完成了:「只用收入的51%就能過日子,存下另外31%,再用剩下的18%出門旅遊」。一年中,除了一次衝動消費,差點買下一台閱讀器,致贈粉絲,其餘越來越能了解與明辨「天使」與「惡魔」的拉扯,讓自己不再落入隨意消費。


一年後,凱特除了上述金錢上的收獲外,更重要的是她找回自己喜歡過的生活樣貌:不再為了賺更多錢而犧牲自己想過的生活,離開既有的工作模式,成為更能掌握自己生活的街案工作者;搬回自己成長的家鄉,享受慢生活;省下的錢,能讓自己實現出門走走、旅遊的夢想。


書末,她分享了「不消費實驗:入門指南」:

1.和家中的多餘物品說再見

2.製作物品清單

3.列出三種清單:必需品、非必需品、可購買項目

4.舉凡商店或優惠券電子報,一率取消訂閱

5.設定消費限制的存款帳戶

6.公告周知,四處宣傳

7.擺脫揮霍習慣,取代為不花錢的方式

8.留心揮霍又因,改變應對方式

9.不再依賴,善用資源

10.珍惜所有


藉由自身的經驗,讓有興趣想實驗不消費生活的人,也能跟她一樣開始,並在過程中體會到自己的轉變,找回自己人生的主控權。



讀後心得

這本書雖是作者實驗一整年不消費過程的紀錄,但同時也記錄了這一年當中的生活點滴以及在她生命中,重要的生命歷程的轉折,包含她何時開始喝酒、又為何會喝酒成癮?開始戒酒後會遇到哪些挑戰、以及內心的感受。她原生家庭的生活經驗,探索了過往揮霍習慣從何而來,也覺察到自己過去對於工作、財富、生活的迷思,印證「理財,也是理心」這句話。


斷捨離,讓生活更簡單

作者除了執行不消費生活,也在一開始先整理家裡開始,對自己的物品進行了「斷、捨、離」,她在書中說到,許多人一聽到她整理家裡,捨棄用不到的物品時,都感到很不可思議,疑問是:不是要執行不消費,那這時又把許多東西丟掉(或捐贈、賣掉),這樣不是不合理嗎?不會更匱乏嗎?


作者回饋:在清理的過程中,幫助自己漸漸釐清與看見,到底哪些東西才會是自己需要的,也有許多囤在家裏的東西,都只是為了「應該會用到」、「買給專業的自己」、「為了讓自己可以更好而買」,但這些東西很多可能是不可能再用得到、穿得下,隨著生活型態不同,現在使用也違和,更多是買來也不曾再看、使用的,但就因為前面的執念、捨不得,覺得也花了不少錢,因此就暫時放下來了,然後越積越多。許多丟掉的東西,作者日後回想也完全想不起來丟了哪些,代表:維持生活其實可以很簡單,多不如少。


更有趣的是:在過程中,讓自己看見過去花了多少錢在這些用不到的物品上,激勵自己未來好好的控制消費。


消費清單誰說了算?

作者執行不消費實驗之初,給自己列下三種物品分類:必需品、非必需品、可購買項目。看到這三個分類,應該很多人也會聯想到,有人說要把慾望分成:想要、必要、需要,在協助客戶財務規劃的過程,也曾有人問:這太難分辨了,在想購物的當下,因為慾望強烈會把想要當成需要或甚至必要,因此在過程中,還是克服不了手滑,該怎麼辦呢?


在作者的分類中,必需品是生活中一定要有的,但原則是用完才能再買,因此前面整理與盤點數量很重要。非必需品,她則將「娛樂性」歸為這類,例如書籍、雜誌、蠟燭。而可購買項目是:突發狀況時,可購買的東西,例如衣服穿壞了,可買,在執行過程中,視情況可調整。作者特別提到他對於「體驗」性的消費,並沒有限制,這回歸到她想過的生活:喜歡戶外、希望自己可以有旅遊經驗....。


從這裡可以知道,理財規劃最珍貴的結果是,透過過程更了解與探索自己的內在價值觀,並思考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,過怎樣的生活。每一種財務的決定,會帶來怎樣的生活影響,也取決於你自己的感受。因此不會有一條明確的線告訴我們:買什麼就是不需要、什麼是一定要有的,不買不行。


定下目標,有助於釐清自己的需要

那到底該怎麼辦?如果這樣不明確、隨性,我們又要如何知道哪些該買哪些不該花?


以終為始,先思考未來想過怎樣的生活,設定好目標後,具體量化目標,客觀評估自己目前狀況與未來的差距後,接著進一步思考,差距是否隨折時間就可以逐步追近?假如不行,那麼就是思考因應策略,是要調整目標(延後目標、或降低目標)、或是現況就該調整(增加收入、或減少支出)?隨著這些討論後,會更明確知道為了目標,假如我們想要加快完成速度,或是更安心,就需要注意控制支出,往往有了這意識後,再搭配消費覺察習慣,更能讓想要或需要明辨出來。理財是一條長遠的路,未來的樣貌還沒到,難以想像,當下生活卻是活生生的,假如一味的只想節省,會不會有什麼後遺症產生?例如曾有客戶為擔心未來的生活,而過著節儉的生活,常吃白饅頭過一餐,明明存下不少錢,卻仍然憂慮!經過規劃後,他知道原來他不用太擔心,只要按部就班即可,我們還提醒他可以均衡飲食,長期只吃白饅頭過一餐,長久下來若造成營養不均,存下來的錢變成未來的醫藥費!


理財規劃即是人生規劃

作者最後意識到,她現在工作模式狀態,不是她想要的。過去因為負債、因為對於成功的定義,讓她選擇在忙碌的都市工作、被迫接受既有的工作樣貌,也未曾想過自己喜歡怎樣的生活,即使還完債仍然過著如常的生活模式。


當她發現到自己對於現在工作越來越容易不開心、甚至會對著電腦罵髒話開始,當朋友問「你到底對什麼有興趣?」,終於讓她靜下心來思考自己想過怎樣的生活,同時也因為已經執行不消費生活10個月,存款增加,亦能因不擔心經濟負擔,而有餘裕去思考是否要自行接案,再也不用為了維持生活、滿足消費慾望,而做著不太喜歡的工作。


當清楚自己想過怎樣的生活,就越能依照自己的想法過生活,遇到工作瓶頸也能思考是否要轉換,或者該怎麼轉變?也能有步驟地去拆解可能遇到的問題、與關鍵點,讓自己成為想要的自己,生活也更加安心、明確。


後記

持續顧問客戶與我分享這本書,這位客戶目前還在調整支出,但從每次持續諮詢時,協助他分析過去的支出,他分享到過往容易想花錢,也因為刷卡,容易就超支了,經過財務顧問協助釐清,還有看了這本書後,讓他嘗試將物品分類,目前已能擺脫「囤積性購買」的狀況,即使目前還需持續調整,他也不會感到憂慮,而是一次一次的告訴自己,堅持下去會更好的!



關注最新動態

關注Stella 生活手札,獲取最新的動態與資訊

發表您的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