會員登入
註冊會員

最熱賣的產品=最好或最適合你的產品嗎?

最熱賣的產品=最好或最適合你的產品嗎?



翻開新聞、滑開手機

想必大家時不時都會看到類似的標題
美元投資型保單大賣 今年前2月年增1.4倍  2021/04/29 05:30 自由財經
上市不到一週就大賣150億的「存股概念」投資型保單,值得投入嗎? 2021/04/08康健
防疫保單大賣300萬張!  2021/02/17ETday新聞雲
保險新制7月上路 「儲蓄險」、「終身失能險」近期大賣 2020/06/28 中廣新聞網


每當看到這類訊息,大家心裡會有怎樣的想法呢?

依據我行銷這麼多年的經驗,許多人的反應是:喔,是喔?然後呢?(心理OS是:有哪時候不大賣?)但也不少人會產生疑惑:大賣耶,我需要跟進嗎?

這就跟我最近到校園演講時,也常被問:現在股票行情好耶,我可以買嗎?有異曲同工之處。
然而,當我們看到商品大賣、熱賣、夯,甚至是停售,到底我們要不要跟單,到底要如何判斷?


產品大賣背後的原因

相信大家對於現今的飲食環境,營養普遍不缺乏這件事是有共識的,但為何在市面上,往往是高熱量、營養較不均衡的,似乎比較容易成為「排隊美食」?廠商為了讓商品好賣,常會用包裝、廣告來吸引我們,而我們的大腦仍提留在多年前的運作模式,在人類還在較不文明時代,為了生存需要吃高熱量的食物,以維持身體機能來因應外來環境的挑戰,所以大腦記憶中看到這類食物,就會產生渴望,食品科學的主要目標之一,就是創造出能吸引消費者的產品,找出每種產品的「極樂點」----鹽分、糖分與脂肪的黃金比例,好讓大腦興奮,讓人忍不住一直購買,因為超美味食物對大腦更有吸引力。現代食品產業造成飲食過量的習慣,但我們實際上並不需要這些熱量,反而造成了負面影響。

別忘了,廠商的角色跟目的是:賣出更多產品,但不一定是考量消費者的健康,這正是因為角色不同,造成的矛盾。從這個例子中,我們可以理解:任何一樣東西,有無需要端看每個人的需求,而非基於跟流行、跟風潮。


三步驟教你理財規劃從心出發、從需求了解起 

步驟一:畫出「多少才夠」的線

我們都知道不論是買保單、買儲蓄險、存定存、存股票....目的都是,不外乎是能累積財富、能讓錢長大、可以提早財富自由(不要為了錢而煩惱),然而大家更該關心的是:這些目的的背後代表著怎樣的意義?例如:買保單,是為了內心的安全感嗎?或者是為了避免風險發生時,無法承擔的金錢損失?那麼究竟,怎樣的損失幅度才是無法承擔的?我相信這條線每一個人不盡相同。


步驟二:量化數字,以終為始選擇適合的工具

接著,應該因著每一個目標,量化出金錢數字目標,才能夠「以終為始」,決定出行動計畫、策略,更能知道哪些是誘惑,可能延遲我們達到目的。買保險就好像是為我們穿上盔甲,大家一定認同盔甲越多越厚越安全,但相對的是否也代表笨重、不靈活、束縛。任何一件事都會有正向、負向資源,中間的平衡點就端賴每個人的感受與實際需求。


步驟三:從行銷新聞中,建立自己的價值觀與應對模式 

每一次看到這類新聞標題,首先提醒自己:這可能是一個促銷廣告,接著可以理性分析自己的需求,最好的方式是先每個人都有專屬自己的「生活藍圖」,認真討論、規劃一遍定好目標後,就可以按圖索驥的前進,只要按時定位、確認進度即可。其他的心思、時間應當花在更美好的事物、更值得的地方。


延伸閱讀:

買車要怎麼研究?才能買到適合自己的車? https://reurl.cc/lvWXlQ



最近也看到金融產品行銷廣告
疑惑自己是否需要規劃嗎?
歡迎預約 30分鐘免費線上諮詢



關注最新動態

關注Stella 生活手札,獲取最新的動態與資訊

發表您的評論